30 Apr 2011

位子有限

虽然身在国外,可是在亚洲人多的地方,洋鬼子一样没有座位可坐。
在这一幕我看见两件事情。一,人口迁移导致本地人不能享用本地设施。二,到了国外,有人会忍不住把自己打扮成外国人。

在国外的额外挑战,就是认清自己的位置和根源。

29 Apr 2011

如何把手机Lomo化 · How to dress up your handphone in a Lomo fashion

器具:以下加粗的字
Material: as the following bolded words

虽然手机缺乏了Lomography其中一项主要的元素——胶卷——但是其他元素可以在非常简单的方法下赋予手机。
You handphone might never capture pictures in films, but other Lomographic properties can be attached to it just by some simple steps.

Lomography的vignette可以用一个“面具”来制造。在此我用Milo罐上的锡纸,剪成一个正方形,然后中间掏出一个稍微小过镜框的正方形。你可以开着手机相机来调整位置,直到正方形的框刚好在正中间。注意,框的边长依手机相机的镜头而定(我给Nokia 3110c用的是2.5×2.5mm)。
The characteristic vignette can be bought out by a square mask in front of your handphone lens. I used the metal foil from Milo can and cut a square in the middle of it (the length of each side varies according to your lens' diameter; I used 2.5×2.5mm for Nokia 3110c).You can adjust the position of the mask by looking through the screen (with the camera function on of course).

接下来Lomography的塑料镜头的朦胧效果可以被透明胶纸带出(对,就这么简单)。反正你也需要胶纸来固定“面具”。
Next the blurring effect caused by plastic lenses can be bought out as simply as a transparent tape, which is also required to fix the mask into position.

这里是一个室内(上)和室外(下)的示范。
Here's the results, one for the indoor (above) and another for the outdoor (below) testing.

The Kookaburras. 2011. Nokia 3110c with masked lens.

Couple and an umbrella. 2011. Nokia 3110c with masked lens.

最主要的效果是一直朦胧的对焦,以及耐人寻味的渐暗边框。过后会继续尝试这个技巧。不用电脑加工了!
The resulting pictures carry the trademark vignette and blurry focus of Lomography, what's more it's done without any computer post-processing! Stay tuned for further work on this.

建议 / Further experimenting:
一、可以用有颜色的透明胶纸,会有特别的滤镜效果;
二、如果以有一双巧手,不妨尝试不同的“面具”形状(星形、心形、长方形、圆形等)。我选择正方形是因为对120胶卷太有feel了。
a) Using a coloured transparent tape might give extra filtering effect.
b) Those who excels in craftsmanship might wanna try other masking shape (e.g. star, heart, rectangular, circle). I chose square for the love of 120mm format.

28 Apr 2011

当我们坐在阳光下

坐在阳光下。2011。Holga 135BC。Kodak 400。双重曝光。
手掌是双重曝光时最方便的遮光工具。不过当你双手都忙着的时候,书本就要暂放在椅子的扶手上了。

27 Apr 2011

种太阳


可怜的小丽,老师和父母没有告诉你温室效应吗?

26 Apr 2011

25 Apr 2011

寂寞的萨克斯手

小明来自乡下。那天我带他逛超级市场。他听见广播器里的爵士音乐时,这么问:

“为什么楼上那个音乐家那么寂寞,一个人在上面吹?”

我怔住。环视周围来来往往的人潮,没有一个人像小明那样,去欣赏楼上寂寞的萨克斯手。

The lonely sax player.

23 Apr 2011

2008年11月16 - 18日 - 一个华教章节的结束,另一个的开始

在此继续上个帖的故事。其实之前我们在学堂里已经开始了生活营,可是没有把团康等活动拍下来。今天大家收拾行李到外面露营。

国耀的督促。学生已经很会收拾和照顾自己的行李,不用劳烦我们搜查有没有人会藏PSP和GameBoy(这在城市才发生)。

满载而去。

我们用散落满地的行李来宣布我们的到来,好一个霸用场地的办法。

我记得是小孩们一起搭帐篷的。甚为一个城市小孩,我想我小时候会被帐篷的枝条弹到九里之外。

黄进。我记得他名。天开始黑了,我们开始筑“火炉”。

没有比火更能吸引男生。

煽火。

咖哩。美味又简单的一锅熟。

坐在有点沙的帆布上,吃有点沙的饭。为什么要盖着菜、铺好碗碟?因为要等人齐咯。

宝丽龙?偷鸡?其实我也忘了里头装的是什么。

文达(站)的监督(蹲到脚酸就讲啦)。洗碗可是在那一盏的乙烷灯(对吗?)的照明之下。不要问我洗干净了没有。

翌日。步操。

看样子,比较像教师节合唱。

第一堂课:不要同手同脚。我说不要同手同脚!

洗昨晚没有洗干净的碗。没有啦,刚才吃过午餐。

结果……

碗碟的痛苦是儿童快乐的根源。

闯关。

真方便的体型。

我记得有人为了赢而脱裤。啊……男生,男生。

最好笑的是当你不会绑却要炸人的时候。因为气球不会爆,所以炸人变成BOK人。

营火。

我们不是在祭鬼神,真的。

记不起当时在唱什么歌。只有那柴火噼啪噼啪的声音回绕在耳中。

不睡觉的莫过于男生。至少有人干掉剩余的菜肉。

大合照。

我记得人人都有一个纪念品(好像是锁匙圈)。不知道大家现在怎样了,希望安好——看活动照后的感觉就是如此。那脸,那手,那把声音。

摄影:李伟铭,在下(次夜)

22 Apr 2011

插曲:暴风雨

市政府SMS过来:暴风雨警讯。

我关起门窗,站在房间中。禁不住关起灯,看那风雨怎样和椰树共舞。

21 Apr 2011

2008年11月16日 - 白小生活营 · 最后的开始

首先,我要从这张照片开始。只因为他好像在不爽我这么迟才发这篇帖,好小子。

竟然遗漏了这项活动、这些小孩。2008年,白小终于争取到保留华校(虽然名字不同了)。保校工委依依不舍地举办了一次生活营,给这些年来的奋斗划个句号。应国耀和伟铭之邀,参加了筹备工作。经过几次探访白小,这下子终于能认识故事背后的成人和小孩。

很多熟悉的面孔,伴着记不起的名字。

看着他们,只记得白小、白小……

他们无忧无虑地经历着一项长大后才会感慨的活动。

自像画。

洗碗。

准备抹桌子。

我忘记了为什么小孩子那么快就能跟陌生人攀谈。

国耀的肖像画。

女朋友也在。当我们同坐一席,自然地被“童”化。

这次是鼻粪攻击。

令伟铭吃醋的一幕。

台上不再需要倒数的号码牌。台下终于能放松地玩耍。

几个犹记得的名字当中——她叫文舍。

数年后是否长得一样高,还能在你的背后写字?

这些孩子,那些日子。

摄影:李伟铭

19 Apr 2011

Operation WAWN - re-editing project 重新剪接计划


是的!正在计划重新剪接Where Are We Now。这部2006年的作品像一个瓶子,可让我们将5年内累积的经验、鬼点子和技术灌输进去。

广告目的:告知大家这项计划,好让四海兄弟提供意见(科技发达,不用像星爷那样找师兄弟回来踢球了)。

暂时有这些点子(不一定会用):
  • 下载当代电视上的士兵采访,然后配音(dub)恶搞(如:L王老了被访问,他说很遗憾当年没有射死伟伦);
  • 画L王和子健在文翰的外套上小便的那一幕;
  • 重写字幕(文翰帮忙);
  • 德国兵用德语配音(dub)盖过原本的英文;
  • 有一幕炸弹爆炸时没有震到相机,用program补救;
  • 调saturation, contrast, colour balance;
  • 换成16:9格式;
  • 删减开头太长的照片集,取代以回忆/flash forward/reciprocal editing。
 还有什么点子?